头部背景底
以科技自立自强谱写红河水利科技新篇章
来源:设计院       发布时间:2023-04-20 10:55       浏览次数: 【字体: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水利科技创新。针对新阶段水利科技工作需求、目标与任务,云南水利科技工作还存在许多差距和不足。科技创新能力弱,科研成果水平低,科技经费明显不足,尤为突出。红河州水利水电勘察设计研究院、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咨询规划研究院(以下简称“红河两院”)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服务水利为使命,以科技创新为引擎,进一步理清思路、转变理念、创新手段,以科技创新驱动红河两院高质量发展,为红河州水利科技事业“推波助澜”,为全省水利科技补短板、强弱项提供了典型示范。

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找准水利科技“航海标”

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转变发展思路,以新的机构运行体制、新的财务自主体制、新的绩效评价机制、新的知识产权激励机制的“四新”体制机制强化科研自立自强和科技创新自我造血功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切实增强科技创新能力。2018—2022年研发经费分别投入821.0万元、1136.0万元、1559.6万元、2179.5万元、2569.4万元,投入逐年递增,分别增长38.4%、37.3%、39.7%、17.9%。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保持在较高水平,五年累计投入8265.5万元;科技人员与职工总人数占比由5%增长至51%。

二、开展重大技术攻关,突破技术创新“新高度”

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思路,紧盯水利科技前沿技术,聚焦水利行业重大需求,强化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围绕高原湖泊综合治理、供水保障及供水安全、水资源高效利用等当前治水管水重点领域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开展异龙湖流域水质提升及精准补水关键技术研发与工程示范研究,列入云南省科技厅重大科技专项指南;开展“云南省复杂地层防渗加固控制灌浆技术研究及应用”等3项研究课题,获批云南省水利科技推广类项目,并通过验收。

同时,成立滇南水安全与水科学协同创新研究院,成功申报云南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科技创新搭建研发平台。重点开展红河干热河谷及哈尼梯田绿色生态节水关键技术研究和云南省水利科技项目——松软地层智能灌浆关键技术研究及系统集成。形成了一批原创性、引领性研究成果,创造了一批具有核心知识产权和高附加值的技术产品。

三、集聚高端资源,做实产学研用“聚力池”

推进“政产学研用服”融合,形成自主创新的强大合力,构建功能互补、深度融合、良性互动的协同创新格局。深入推进与珠委设计院、电建北京院等7家重点科研院所战略合作,与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7所重点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将高校的基础研究优势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共同开展技术研究。

与河海大学共同发起“红河干热河谷及哈尼梯田绿色生态节水关键技术研究”,为新时代哈尼梯田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与清华大学合作搭建红河州堆石混凝土技术推广站,完成10余项重点课题研究;与长沙理工大学合作开展“云南复杂地层防渗加固控制灌浆技术研究及应用”等多项课题研究,并通过了云南省水利厅立项评审;联合红河学院等单位共同研发TF组合法水质提升关键技术及相关系统,并成功运用在蒙自市犁江河等项目中,申报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150余项。

四、促进成果转化,释放技术创新“驱动力”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争取更多科技成果在项目中落地、开花结果。结合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实际需求,自主研发了隧(涵)洞智能检测机器人等一批水利工程设备,并成功应用到10余个在建水利工程项目中,获得专利40余项。

作为中国水博览会暨第十七届中国(国际)水务高峰论坛2022年受邀参展单位,全面展示自主研发设备在水利行业中的技术优势与亮点,为水利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树立了行业标杆。

五、持续引育高端人才,筑牢技术创新“硬支撑”

建立健全人才培育机制引才育才。与省内外大中院校进行人才定制工程,加强对口专业研究生培养,创办毕业生实践教学基地。同时,引进国家级人才称号指导教师4人,博士指导教师13人,为红河两院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依托重点项目攻关练才育才。积极支持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牵头承担重大项目,在科研实践中提升能力、培养团队。2018年以来,红河两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人数由1人增至19人,五年来共计培养本单位高级职称人才团队95人,培养人数实现逐年递增。

创新平台建设聚才留才。成立云南红河熊庆来科学技术奖励基金会,多渠道吸引资金投入水利科技创新,奖励在科技创新中作出重要贡献的组织和个人,增强创新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六、典型成果案例

针对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疑难杂症,红河两院自主研发了隧(涵)洞智能检测机器人、“红河-2025”智能全自动制浆配浆灌浆一体化平台、土工膜自动铺设系统设备及自动检测设备、全位置自动焊接系统等一批水利工程施工设备,并成功应用到10余个在建水利工程项目中,获得专利40余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成效凸显。

案例一:近年来,全国因隧(涵)洞病害引发的事故超百起,经济损失超百亿元,红河两院自主研发了隧(涵)洞智能检测机器人取代人工进入隧(涵)洞进行病害检测,有效避免传统人工巡检作业空间小、安全隐患大等问题,极大提升作业的安全性。

案例二:土工膜或复合土工膜作为一种防渗材料,具有很好的不透水性,并以其轻便、便于施工、造价低、性能可靠等优点,可代替粘土心墙、防渗斜墙及防止库区渗漏等。但是,土工膜及其上、下面的支持层、保护层均需要大量的人工铺设,往往人工投入大,现场难管理,并且在制造或运输等诸多环节容易造成土工膜的破坏,影响后期防渗效果,施工周期较长。

红河两院针对此类问题,在元阳呼山饮水工程中,首次发明了土工膜自动铺设系统设备及土工膜自动检测设备,经过不断改良,现已具备现场施工能力,并获发明专利2项、外观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6项。该设备的应用让呼山由荒山变绿洲,解决当地3.11万亩农田灌溉用水和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受益人口达1.6万余人,累计经济效益12亿元,对助力元阳县脱贫攻坚作出巨大贡献。通过成功推广,现运用到建水红罩塘水库建设中,大大节约施工成本,实现新增利润300万元。

案例三:传统灌浆工程劳动力成本高、劳动强度大导致灌浆效率不高、灌浆材料浪费,工作过程还存在突出的成孔困难、灌浆控制性差、灌浆效果不佳、灌浆质量不好控制等诸多问题。

红河两院以项目为依托自主研发了“红河-2025”智能全自动制浆配浆灌浆一体化平台,并且针对不同地层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特性,比对灌浆工程目标,进行信息解读与提取,研究得到可灌性和可控性指标,成功运用于八尺、平海子、甲则等水库的灌浆工程,相较于传统灌浆,工作效率提高了40%,成本节约了30%,正在申请66项专利。

案例四:针对河口县红河干流小河口至木棉岛段界河段治理工程岸坡抗冲性差,局部地段淘蚀、垮塌,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同时按照降能耗、减排放、促环保、增绿色高质量发展要求,红河两院对大体积混凝土一体化模板系统施工工法进行试验研究,并应用于大梯形断面河堤混凝土结构,实现了机械化的快速连续施工,使混凝土施工质量和进度得以保障,具有节水、节地、省工、省时及衬砌质量好等优势。相较于传统小模板施工时间缩短87.5%,浇筑成本节约80%,过程中未发生过安全质量事故,并得到了施工单位的高度认可,同时通过适当调整改进,完全可以应用于其他大面积混凝土工程施工,具有非常广泛的推广价值和应用价值。

案例五:针对利民惠民工程红河县“一河五库”项目65.408公里的管道连通工程在24个月完工的总目标,红河两院与中南大学联合研发“全位置自动焊接系统”并成功运用,大大提升了项目进度,同时拉动库博公司产业投入1.2亿元,为红河县30万亩热区资源综合保护开发提供了坚实的水利支撑。

     |      分享到:
  • 省政府相关网站
  • 全国有关水利网站
  • 省市有关水利网站
  • 云南省有关水利网站
主办单位:云南省水利厅 技术支持:云南网 承办单位:云南省水利厅办公室 滇ICP备18007151号-3 政府网站标识码:5300000024 办公电话:0871-63631975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810号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