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政府相关网站
- 全国有关水利网站
- 省市有关水利网站
- 云南省有关水利网站
载瞻载止·长联在壁
位于昆明市滇池湖畔的大观公园内,与西山太华山隔着海子相望之地,明代称“近华浦”,一座入园的八角亭上楹联写道,“曾经沧海难为水,欲上高楼且泊舟”,句中“高楼”就是闻名遐迩的大观楼。走进大观楼,上层清文宗御匾“拨浪千层”,下层孙铸楷书“大观楼”,其负盛名不因楼高不因景美,仅凭着一副绝妙的天下第一长联。
1958年,毛泽东同志点评辑录在《楹联从话》里的大观楼长联“从古来看,别创一格,此评不确。”
1961年,郭沫若先生游园时,写诗“果然一大观,山水唤凭栏。睡佛云中逸,滇池海样宽。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我亦披襟久,雄心溢两间。”
1963年,陈毅泛舟滇池,亦曾作《船舱壁间悬孙髯翁大观楼长联读后喜赋》:“滇池眼中五百里,联想人类数千年。腐朽制度终崩溃,新兴阶级势如磐。诗人穷死非不幸,迄今长联是预言。”
明朝初年,镇守云南的沐氏曾在这里修筑西园别墅。清康熙年间,平西王吴三桂镇滇时期,原有运粮河淤塞,乃由小西门外开挖篆塘码头,并疏挖了至“近华浦”通草海的河道,将滇池沿岸的粮食由水路运进城,时称新运粮河,也就是今天的大观河。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云南巡抚王继文开始建造大观楼,1696年建成后命名“大观楼”,之后相继建成周边亭台楼榭和湖山景观,使近华浦成为昆明山光水色绝佳之胜境。
孙髯(1688—1774年),字髯翁,祖籍陕西,长在昆明,“博学多识,诗古文辞皆豪宕不羁……五七规仿唐人,时有杰作。其题大观楼楹联凡一百八十字,混灏流转,化去堆垛之际,实为仅见”(续修《昆明县志·人物志》)。因爱梅花,自制印章“万树梅花一布衣”,晚年寓于螺峰山圆通寺咒蛟台,自称“咒蛟老人”,后1774年殁于弥,光绪年间,弥勒知州胡国瑞为其修墓立碑,王运谦撰联“古冢城西留傲骨,名士滇南一布衣”,1983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孙髯生活于“康乾盛世”年间,清王朝内里已经腐败,整个清王朝其时已经危机四伏,病入膏肓,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受邀为滇中胜境大观楼作联,孙髯走到凭栏前,面朝滇池,题句如下: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大观楼成为“揽尽昆池胜”、欣赏“近浦遥岑、风帆烟树”的美景的绝佳场所,从此与长联互相点缀,构成了完美的艺术整体。从上联的“奔来”到下联的“注到”,从描写滇池景物到历史上的兴亡盛衰,从广阔的空间写到历史长河,从水可以载舟到水可以覆舟的隐喻,大大开拓了长联的意境。
上联横向联想,写登高远眺,极目滇池周围的山光水色,从空间大处着墨,即景抒情,把滇池和昆明的山魂水魄壮阔、韵动、色彩、生活、生命之美写得淋漓尽致。茫茫无际的滇池,云锦般浩瀚烟波,胸襟开阔,心境怡悦,眼界拓宽,于是披衣敞衣,潇洒风流。读来令人觉得具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之美,以水比德,以山喻德。
下联纵向联想,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孙髯翁把对生活和历史的体验观察,熔铸于长联的主题思想中,用欲抑先扬的手法,极力渲染他们的“伟烈丰功”,明指“数千年”帝王将相自以为不朽帝业“往事”都逃不脱腐败、没落、覆灭的历史发展规律,从而使长联充满了历史辩证法、时代气息和反抗精神。笔锋一转,将穷兵黩武、动费万计给国家人民带来灾难深重的“滚滚英雄”视为过眼烟云,留下些许苍凉,形象地揭示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没落,体现出长联的预见性和战斗性,表现了孙髯翁在长联中完美统一的反封建“叛逆”、忧国忧民意识和积极浪漫主义。
书写大观楼长联·名士——赵藩
当年孙髯翁留下的长联原迹和实地勘察盘龙江的足迹已消逝在时间洪流中,现在大观楼前所挂的长联是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云贵总督岑毓英重修大观楼后,云南近代白族学者、诗人和书法家赵藩应其请以工笔楷书书写,刊刻后制成。
赵藩(1851—1927年)字樾村,一字介庵,别号蝯仙,晚年号石禅老人,出生于云南剑川向湖村,自幼有“神童”之称,1875年中举,官场沉浮,1920年回滇任云南省图书馆馆长,致力于文化事业。所纂《云南丛书》,是继《云南备征志》之后,搜集保存云南地方文化遗产最丰富的一套丛书。除了大观楼长联是赵藩的书法笔迹,所撰楹联最著名的就是写于四川成都武侯祠的《攻心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则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风日池滨·长联蕴新
大风卷水
有水的地方有岸,慢慢因人聚居而成集、成城,岸边的人们常把生存交托于水,水也将命运与人系在一起,相生相依。与昆明休戚相关的盘龙江最终将时空中的曲折蜿蜒定格为一颗“高原明珠”——滇池,以宁静的姿态如初地守望着3万年前古人类活动的这片土地,塑造着昆明古城的形象,东靠盘龙江、南有玉带河,“城际滇池,三面皆水”,见证着自拓东城开启城市变迁的时空之旅,水涨水落,岁月更迭,层层水波浸润岸边的人,晕染出一片浓郁的颜色。“一碧万顷,渺渺茫茫……千艘蚁聚于云津万舶风屯于城垠,致川陆之百物,富昆明之众民。”明清的云南府城周围大量军屯,因滇池水利工程的建设,缓解水患威胁,盘龙江河道不断向西南,形成“一源十尾”的格局,纵横交错的水网形成一派“水乡”的城市形态。盘龙江流入滇池,滇池水环境发生重大变迁,深刻影响着昆明城市空间和农业格局。如今,经济飞速发展背景下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牵动无数人的心,同时让人感受到水为历史镜头注入的鲜活。
长联蕴新
世界园艺博览会前,大观楼长联由以前的木刻变成了200公斤的铸铜对联,木刻长联已作为文物珍藏。五百里浩渺的滇池,因为孙髯翁题咏的长联闻名遐迩,滇池的水声富有了文化内涵,大观楼成为文化名楼。
现今的滇池,按照“退、减、调、治、管”的要求,动真碰硬解决突出问题,处处践行“两山”理论、建设公园城市、改造提升沿岸乡村,建设滇池绿道、生态走廊、历史文化村落、文化遗址公园等人文空间+大生态、大湿地、大景区,以水为背景,旖旎多姿,一池碧水今再现,渚清沙白鸟飞回,山水相映、城湖交融、堤岸交错、草木蔓发、柳浪飞鸥,高原明珠重放往日光彩,展现生态和谐、生机盎然、乡愁永驻的美丽新姿,俨然成为一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是国内外来客和市民休闲、旅游、运动,感受昆明湖山风光与历史文化的好去处。
向南而来的红嘴鸥使得湖面水声激荡,波纹铺陈,流霞映于水波,湖边大片的芦苇颤颤巍巍,透出清晰且湿润的风。长联的风物潇洒更甚,历朝兴废已成过眼云烟,各种交织并进的数字技术正在构建智慧时代下五百里滇池全新的数字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