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政府相关网站
- 全国有关水利网站
- 省市有关水利网站
- 云南省有关水利网站
孙髯翁一生虽然坎坷、晚年清苦,但从未停止过创作,著有《滇南诗略》26首等诗歌和散文,主持编纂过《云南通志》,留给世人弥足珍贵的学术资料还有《盘龙江水利图说》。
盘龙江是昆明市区贯穿南北的河流,自古就是饮水之源,与两岸的生产、生活、劳作息息相关。元以后,昆明城初具规模,城中百姓仍然被每年盘龙江的水患所困扰,洪涝季节,河冲堤岸,往往造成巨大的灾难和损失,虽然赛典赤对整个城区及滇池水利进行系统规划和处置,采取修筑松华坝、分盘龙江水入金汁河、疏通古六河河道、下泻滇池水等上、中、下治水措施;明代加筑抬高松华坝坝体并修建松华坝闸,实现了盘龙江上游拦水和抬高水位的功能,通过松华坝,将部分盘龙江水分水于金汁河和银汁河。
然而滇池水汇多河,当时的建造生产力低下,水患并未杜绝,据《新纂云南通志·地理考》载:“河水往往‘冒城垣,荡民居’。”清朝年间,六河年久失修,多雨年份“洪涝为患”,干旱年份,人们各自为政,筑坝抢水,坝倒泥沙石块淤塞河道,稍遇大雨,泄水不及时,就泛滥成灾。
孙髯翁曾面对江水,缅怀汉代祠山公张渤开凿盘龙江,元代赛典赤兴修水利的功绩:“予尝读书江上,系目江流,思祠山公之开导,究赛典赤之鸿猷”;从洪涝灾害中认识到兴水利、治江河是“上关国计,下济民生”的大事;壮年孙髯溯流而上,考察金沙江,提出“引金济滇”的宏伟设想,又“穷岁月之跋涉”,风餐露宿,对盘龙江源流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极耳目之勤搜”掌握大量水患情况,反复“闲批禹贡、桑经、郦注之书”,借鉴云南水利史上元代平章政事等前代官员治理昆明六河及滇池的经验教训,拟定治理方略,因地制宜地著成《盘龙江水利图说》,现仅存其道光年间的抄本。
此书摸清盘龙江源流,既发源于嵩明州之邵甸坝(今白邑盘江源、小河一片),“纡曲迂逦,经松华,渡云津,经双龙,过南坝,向南注入滇池。”城内有金汁、明通、马料、白沙、宝象、海源古六河注入滇池,盘龙江“领六河重地,灌畎亩、通舟楫,固西南诸村要津也”。
指出水患频发原因为“一源十尾(分流),故势分而患少,今废其二,唯存八尾,迷失二尾,河渐浅而尾又差,此水患渐急之源也,又况诸支河将达昆(滇)池二三里处悉皆浅隘,咸至水锁为患”。
提出根治盘龙江五条措施:一是“疏壅畅流”,“水壅因河浅,不畅缘尾塞”。建议发动当地百姓分段包干整修江道,铲平滩阻,规定必须“开宽一丈,深凿三尺”,不达标准责令返工,“不能欺弊”必要时给予处罚,同时建立岁修制度;二是“分势防隘”,用分水势之法治江,建议根据沿江地势、农田等实际情况修建泄水闸及涵洞,以备溢洪,使“环城一水,七脉分流”,有节制地泄入滇池,以减杀水势。三是“闭引水为害”,坚决制止盲目堵坝蓄水,注意堤坝倾倒淤塞,挖通龙须河及兰花沟等河道,免积雨而酿患,制定法规遏制为私堵坝蓄水的现象;滇池水盛涨时,逆流满溢,不让滇池水倒流。至于砃水,可疏通其他沟渠排出;四是“改一水,锁群流”,查探昆明古六河形势,昆明六河,除海源河之外,皆井行西南注入滇池。建议自西北方开宽江道,使江水“既不锁而复不奎”。则江水不复壅阻,盘龙江不壅,以根治盘龙江来人工控制六河水流量;五是“因时得所”,“不因时,功可成而怨必多,不得所,河虽导而贻流弊。故兴工宜水涸,民力宜农隙,导引宜得地”。兴修水利、根治水患充分考虑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兴工宜水涸,民力宜农隙”,引导得宜,部署有方。
孙髯翁希望执政者“长有为国忧民之心,目睹情形,观察水势”,“不误听私臆之惑、偏僻之见”而“贻误后世”。但由于封建社会的弊端,孙髯翁的治江理论虽得到了有识之士的支持,治江规划并没有受到当时官府的重视,分析和建议难以施展。盘龙江水患依旧,清道光年间,昆明林(松)玉田在朋友家见到著作抄本,在《孙颐庵拟盘龙江水利图说后跋》记 “著有《盘龙江水利图说》一册,自源至委,对利之所在,害之所及,言之最详,及疏之何方,导之何水,亦靡不筹之最当”。
《盘龙江水利图说》存稿未刊,但却为后人治理盘龙江水患提供宝贵的实证资料,兼具历史文物性和学术资料性,现藏云南省图书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盘龙江水利工程统筹规划、施工,上游的松华坝水库几经扩建,增大了库容量,并根据水文数据,对库容及用水需求量进行计算机调节,科学管理;盘龙江河堤、河床也几经清淤维修,使水患得到了根治,并石砌河岸,查污堵漏,广植花草,江岸坚固美观,旧时的决堤溢岸已成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