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政府相关网站
- 全国有关水利网站
- 省市有关水利网站
- 云南省有关水利网站
红河州建水县的水井很出名,不但数目众多,而且造型独特,五花八门。有人曾用一副对联描述建水的六大名井:“龙井红井诸葛井,醴泉渊泉溥博泉。”建水的井奇在一个“古”字,有自元初开凿至今还在使用的东井,有圈于明代洪武年间、志书称之“供全城之饮”的西门大板井……历经了千年的沧桑岁月,青石井栏上的绳索印痕已深多寸,有些甚至已被磨穿。建水古井散落在古城各大街小巷,既有单眼井,也有二眼、三眼、四眼相连并存的,甚至还有十二眼井。一般来说,多眼井的井口是连环的,也有独立的。它们是如此的奇特,如此让人思之悠然。
建水朝阳楼,原名迎晖门,建于明朝洪武二十二年,当时为建水古城的东门城楼,在朝阳楼外200米处的东井,也叫醴泉,坐落于东正路太史巷北侧,据乾隆《重修东井碑》载:“东井创于建城之初,载于《郡志》曰‘醴泉’,俗名‘水井殿’。出水旺盛,味甘洌。”据《礼记·礼运》载:“天降甘露,地出醴泉。”“醴泉”之名出于此。在建水建成之初,东井就是本地先民的重要水源,根据井旁分别立于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年间的四块重修碑记来看:“旧有醴泉,素称东井,考究其来,自元迄今,载在志书。”东井重修于嘉靖十四年(1535),复修于康熙年间,故它是县城有文字记载最古老的水井,建于元代1271年,至少也有700年的历史。
东井井栏高53厘米,圆形口径82厘米,由两块巨石凿合为圆形,接口处凿出槽,熔生铁灌入锁定,十分牢固,此用石榫卯结构固定的方式实为罕见。井口距水面约两米,汲取方便。醴泉即出东井,泉水冬温夏凉,清冽甜润,正所谓天降甘露,地出醴泉,天地对应,堪与甘露相媲美,是古城最古老的甜水井,若用该井的水在建水紫陶壶内泡茶,可谓茶色清醇,香味极佳。东井(醴泉)为红河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年岁月,沧海一粟,门口的迎晖路已经沧桑巨变,唯一不变的只有车水马龙和东井,还有相距百米的朝阳楼。
建水是一座建在井上的城市,城里的古井众多,古井不但记载着建水的历史,同时也是古城儒家文化兴盛的一种印证。坐落于建水县临安镇西门西正街旁的溥博泉,即大板井,是建水乃至云南最负盛名的古井之一。在建水县志里有“供全城之饮”的西门大板井之说,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相传为浙江移民所建。大板井的“大”是名不虚传,井口直径2.7米,高50厘米,厚12厘米,由六块石板中间用6根石柱相扣而成。据“重修大板井碑序”记载,筑城开始,精通风水之术的薛伯阳将军便率领筑城兵士,在城西南凿了一口井,“水味之美,甲贯全滇的说法”便是建水古城演变的重要实物见证之一。
大板井虽已年迈,却依然焕发青春,依旧在为人民服务,这口已有600多岁的古井,依然源源不断涌出冬暖夏凉,甘甜润口的井水,滋养着祖祖辈辈的建水人。百年沧桑,物是人非,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之间,年迈的古井依然容颜依旧、清澈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