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背景底
科普|如何让农作物“喝好水”
来源:水科院       发布时间:2024-10-16 15:22       浏览次数: 【字体:

如同人类依赖主食摄取能量,农作物的生命活动、物质合成与转运、光合作用等过程都离不开水分。水分不仅是农作物细胞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更是植物体内物质运输的介质,帮助营养物质从根部向地上部分输送,促进植株生长发育。此外,水分通过蒸腾作用调节作物体温,增强抗逆性,对作物健康生长至关重要。那么,影响作物喝水因素包括哪些呢?

作物种类与生长阶段:不同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量各异,如水稻、玉米等作物属于水分“大胃王”,需水量大,而苹果、葡萄等作物则需水量较小。同一农作物在播种、出苗、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如开花、结果)等不同阶段,对水分的需求也会有所变化。如蔬菜播种后到发芽之前要保持土壤湿润,但又不能积水;发芽后,蔬菜的浇水规律是苗期少浇、快速成长期多浇、生长后期再少浇。

气候条件:高温、强光、干燥、大风等气候条件会加速农作物的水分消耗,相当于人类在炎炎夏日或剧烈运动后食欲增强,此时农作物需水量增大;反之,低温、湿润环境则可适当“节食”。

土壤特性:土壤犹如作物的“餐具”,其质地、结构、有机质含量、保水性能等决定了水分的存储和供给效率。例如,砂土就像漏水的碗,需频繁少量“加餐”;而粘土则像密闭的罐子,虽保水但需防“撑肚”。

如何判断农作物“口渴”了,让农作物“喝好水”?

传统方式:1.观察农作物叶片形态(如萎蔫、卷曲)、叶色变化(如变淡、发黄)、生长状态(如生长停滞、果实皱缩)等,这些都是作物发出的“口渴”信号,提示需要及时补水。2.土壤湿度检测法,用手指插入土壤2厘米—3厘米,感觉土壤的湿度,如果土壤干燥,说明农作物“口渴”了,需要“喝水”;如果湿润,可以暂时不“喝水”;或使用专业的土壤湿度计,可以更准确地测量土壤的湿度。3.制定灌溉计划,根据作物的需水量和气候变化制定灌溉周期,让农作物“喝好水”。传统灌水的原则是不干不浇,浇则浇透,浇透不浇漏。

现代方式:农业智能灌溉系统,它融合了计算机、物联网、遥感、通信、数据库、GIS、GPS等技术,可以实时收集农业灌溉信息,全方位监测水位,实现对农田灌溉的智能化控制和管理。系统运用多个传感设备感知植物生长情况、土壤类型、土壤湿度以及光照情况,通过实时监测土壤墒情,采集及分析土壤信息,最后系统设置阈值或者通过人工预测的方式将收集到的数据信息上传至系统终端,帮助农户实时了解作物生长情况,全程监控作物生长全过程的用水需求。农户可利用智能手机连接计算机系统,只要看一眼就知道作物处在哪个生长阶段,是否需要“喝水”。如果作物“渴”了,系统就自动开启滴灌、喷灌、渗灌等系统,让作物既“喝饱”水又能达到节水的最佳平衡点。

     |      分享到:
  • 省政府相关网站
  • 全国有关水利网站
  • 省市有关水利网站
  • 云南省有关水利网站
主办单位:云南省水利厅 技术支持:云南网 承办单位:云南省水利厅办公室 滇ICP备18007151号-3 政府网站标识码:5300000024 办公电话:0871-63631975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810号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