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背景底
水资源公报列表
左
右
公报检索
检索

2003年云南省水资源公报

来源:水资源处    发布时间:2004-07-15 17:15    浏览次数:

前 言

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了万物生灵和人类文明,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重要的物质基础。坚持以人为本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确处理好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关系,不断提高全社会关心水、爱惜水、保护水的意识,实现“人水和谐”的目标,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云南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发布《云南省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是云南省水利厅的一项重要职责。《公报》向社会通报云南省来水、用水和水质状况,反映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和重要水事活动,为政府和国民经济各部门开发利用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是水资源统一规划、管理和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本期《公报》为我省发布的第八期水资源公报。

《公报》编制的重要技术依据为2004年《中国水资源公报编制技术大纲》(修改试行稿),资料来源以水利部门的实测水文数据和水资源管理年报统计资料以及各地、州、市报送材料为基础,收集了统计、环保、气象、农业、城建等部门的有关资料,经过汇总和综合分析后编制而成。

一、综述

2003年,全省平均降水量1025.6毫米,折合降水总量为3930.18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20.3%,比常年减少19.8%,属偏枯水年份。

全省水资源总量1699.36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26.3%,比常年减少23.1%。入境水量1548.46亿立方米,出境水量3172.33亿立方米。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量44.3万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3884立方米。

2003年年末,全省各类蓄水工程蓄水量71.84亿立方米(含毛家村、鲁布革、漫湾、大朝山4座大型电站水库),比上年同期减少10.4%;九大湖泊年末容水量281.02亿立方米,比上年同期减少1.9%。

全省总供用水量1202.89亿立方米,其中,河道外供用水量146.09亿立方米,河道内供用水量1056.80亿立方米。河道外供水中地表水源供水量139.31亿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量6.17亿立方米,其他水源供水0.61亿立方米;河道外用水中,生产用水量132.28亿立方米,生活用水量12.96亿立方米,生态环境用水量0.84亿立方米。

2003年废污水排放量14.9亿立方米,生活污水占25.9%,第二产业废水占65.9%,第三产业废水占8.2%。全省评价河流9957.3公里,水库27座,主要供水水源地36处,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评价参数和技术要求进行评价,水质符合Ⅰ~Ⅲ类标准的河段、水库、供水水源地分别占77.6%、77.8%、82.9%。九大湖泊水质全湖为Ⅰ~Ⅲ类的有3个。

2003年全省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偏少,冬春连旱,旱情是近五年来最为严重的一年。旱灾造成经济作物损失13.36亿元。汛期单点暴雨和大暴雨频繁,洪涝灾害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34亿元,其中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2.49亿元。

2003年度云南省水资源公报,按照2004年《中国水资源公报编制技术大纲》(修改试行稿)的新要求(以下简称“编制大纲”)进行编制,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以及考虑资料的衔接,在水资源综合规划分区的基础上,对《云南省水资源公报》的分区体系进行调整,将金沙江流域按照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分区分为金沙江石鼓以上(即直门达至石鼓)、金沙江石鼓以下(即雅砻江和金沙江石鼓以下干流)和长上片区(即思南以上、赤水河和宜昌至宜宾干流),其余分区不变。

二、水资源量

(一)降水量

2003年,全省平均降水量1025.6毫米,折合降水总量为3930.18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20.3%,比常年减少19.8%,属偏枯水年份。

全省降水量空间分布变化较大,年降水量变幅在400~4000毫米之间,高值区位于西部伊洛瓦底江流域和南部红河流域一带,低值区位于澜沧江上游溜筒江一带。滇中地区年降水量变幅在600~1200毫米之间。

行政分区中,怒江州年降水量最大,为1624.7毫米,大理州最小,为716.4毫米。与常年比,玉溪市偏少6.8%,文山、红河、昆明、楚雄、思茅、丽江、迪庆、保山8个州、市偏少在10%~20%之间,昭通、曲靖、西双版纳、怒江、德宏5个州、市偏少在20%~30%之间,大理州和临沧地区分别偏少30.9%和31.5%。全省16个地、州、市年降水量与上年比均有所减少。

水资源分区中,伊洛瓦底江年降水量最大,为1741.9毫米,长上片区最小,为688.3毫米。与常年比,右江、红河、南盘江、金沙江石鼓以下偏少在10%~20%之间,除长上片区偏少31.7%,其余分区偏少在20%~30%之间。与上年比,除伊洛瓦底江、北盘江持平以外,其余分区均有所减少。

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代表站汛期5~10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3%~96%,连续最大4个月降水量多集中在5~8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47%~77%。

(二)地表水资源量

2003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1699.36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443.5毫米,比上年减少26.3%,比常年减少23.1%。

行政分区中,怒江州年径流深最大,为1283.2毫米,楚雄州年流深最小,为166.3毫米。与常年比,迪庆州偏少7.6%,昆明、文山、红河、怒江、玉溪5个市、州偏少在10%~20%之间,丽江、保山、西双版纳、楚雄、曲靖、思茅、大理7个地、州、市偏少在20%~30%之间,昭通市、德宏州和临沧地区分别比常年偏少32.0%、33.1%和39.2%。与上年比怒江州、红河州和德宏州偏少在10%以内,其余地、州、市比上年偏少大于10%。

水资源分区中,伊洛瓦底江年径流深最大,为1057.1毫米,北盘江年径流深最小,为208.5毫米。地表水资源量与常年比右江、红河、澜沧江偏少在10%~20%之间,怒江、北盘江和长上片区分别偏少30.7%、32.9%和46.2%,其余偏少在20%~30%之间。与上年比,除伊洛瓦底江持平外,其余各分区均有所减少。

(三)地下水资源量

2003年全省地下水资源量592.18亿立方米,比常年减少22.7%,地下水径流模数15.5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年。行政分区中,怒江州地下水径流模数最大,为37.2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年,楚雄州最小,仅5.0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年。地下水资源量与常年比,迪庆州持平,楚雄、玉溪、文山、昆明、怒江、红河6个州、市减少在10%~20%之间,昭通、临沧、德宏分别减少31.2%、33.1%和38.8%,其余6个地、州、市减少在20%~30%之间。

水资源分区中,伊洛瓦底江地下水径流模数最大,为34.3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年,北盘江最小,仅3.5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年。与常年比,右江减少在10%以内,红河、澜沧江减少在10%~20%之间,南盘江、金沙江石鼓以下、金沙江石鼓以上、长上片区和伊洛瓦底江减少在20%~30%之间,怒江和北盘江减少大于30%。

(四)水资源总量

2003年,全省水资源总量1699.36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26.3%,比常年减少23.1%。全省产水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3.2%,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量44.3万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3884立方米。

 

(五)出、入境水量

2003年全省入境水量1548.46亿立方米,比常年减少6.1%,其中,从邻省入境水量1529.74亿立方米,从缅甸、越南、老挝等邻国入境水量18.72亿立方米。

2003年全省出境水量3172.33亿立方米,比常年减少17.3%,其中,流出省境的水量1207.78亿立方米,流出国境的水量1964.55亿立方米。

三、蓄水动态

2003年年末,全省各类蓄水工程蓄水量71.84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10.4%,其中大型水库(含毛家村、鲁布革、漫湾、大朝山4座大型电站水库)蓄水量25.18亿立方米,中型水库蓄水量21.54亿立方米,小型水库及小坝塘蓄水量25.12亿立方米。

全省中型水库比上年新增加了9座水库的蓄水量,其中昆明市、曲靖市和玉溪市各增加1座;楚雄州、红河州和保山市各增加2座。

行政分区中,昭通市、怒江州和迪庆州年末水库蓄水量与上年持平,楚雄州减少19.7%,思茅、临沧、保山、德宏、曲靖、西双版纳减少在10%以内,其余6个地、州、市比上年减少在10%~19.7%之间。

毛家村、鲁布革、漫湾和大朝山4座大型电站水库,2003年年末水库蓄水量分别为1.60亿立方米、0.86亿立方米、8.66亿立方米和6.59亿立方米。

程海、泸沽湖、滇池、阳宗海、星云湖、抚仙湖、杞麓湖、异龙湖、洱海九大湖泊2003年年末容水量281.02亿立方米,比上年同期减少1.9%。

四、供用水量

2003年全省供用水总量1202.89亿立方米。

(一)河道外供水量

2003年全省河道外供水量146.09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2.41亿立方米,地表水源为主要供水水源,年供水量139.31亿立方米,占河道外供水量的95.4%,地下水源供水量6.17亿立方米,占4.2%;其他水源(污水处理回用和雨水利用)供水量0.61亿立方米,仅占0.4%。

在地表水源供水量中,蓄水工程供水量59.55亿立方米,引水工程供水量66.11亿立方米,提水工程供水量12.26亿立方米,跨流域调水1.39亿立方米,由于2003年降水量偏少的原因,调水量比上年增加0.51亿立方米,其中,金沙江从南盘江和澜沧江共调水0.99亿立方米,南盘江从红河调水0.40亿立方米。

行政分区中,昆明市河道外供水量最大,为20.09亿立方米,占全省总供水量的13.7%,其次为红河州,为14.66亿立方米,迪庆州最小,为1.32亿立方米。

水资源分区中,金沙江石鼓以下年供水量最大,为43.66亿立方米,占全省总供水量的29.9%,其次是南盘江为28.32亿立方米,长上片区年供水量最小,为0.93亿立方米。

(二)河道外用水量

2003年全省河道外用水量146.09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2.41亿立方米。按新的“编制大纲”要求,用水量的统计按用户特性分生产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三大类。

河道外用水中,生产用水量132.29亿立方米,占河道外用水量的90.5%;生活用水量12.96亿立方米,占8.9%;生态环境用水量0.84亿立方米,占0.6%。在生产用水量中,第一产业用水量112.50亿立方米,第二产业用水量17.89亿立方米,第三产业用水量1.9亿立方米。

 

(三)河道内供用水量

2003年水电工程为水力发电供水量1056.80亿立方米,其中为漫湾和大朝山电站水力发电供水量618.25亿立方米。

(四)耗水量

2003年全省用水消耗量85.08亿立方米,其中生产用水消耗量77.10亿立方米;生活用水消耗量7.14亿立方米;生态环境用水消耗量0.84亿立方米。

(五)重要城市供用水量

2003年,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昭通市和保山市城市建成区供水以地表水源为主,其中,玉溪市和保山市全部为地表水源供水,昆明市、曲靖市和昭通市地表水源供水量分别占总供水量的89.5%和98.8%和95.8%,各市用水量与供水量持平。人均生活用水量以昆明市最大,为180升/日·人(按新的“编制大纲”要求统计,下同),昭通市最小,为105升/日·人;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保山市最大,为250立方米,玉溪市最小,为52立方米。

五、水资源质量

(一)河流水质概况

2003年全省监测评价河流68条,河段总长9957.3公里。水质评价标准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并按水资源分区分别进行评价。

全年水质状况为:Ⅰ~Ⅲ类水河长7731公里,占评价总河长的77.6%;Ⅳ类水河长443公里,占4.5%;Ⅴ类水河长19.3公里,占0.2%;劣Ⅴ类水河长1764公里,占17.7%。

枯水期水质相对于丰水期稍好,Ⅰ~Ⅲ类水河长占评价总河长的78.0%,比丰水期多1.2%;Ⅳ类占6.8%,比丰水期多56.5%;Ⅴ类和劣Ⅴ类水河长分别占1.8%、13.4%,比丰水期分别少53.8%、13.5%。

长江流域 评价河长2460公里,金沙江石鼓以上分区评价河长20公里,均为Ⅰ类水;石鼓以下干流分区评价河长2440公里,Ⅰ~Ⅲ类水河长占评价河长的73.5%、劣于Ⅲ类水河长占26.5%(劣Ⅴ类水占20.4%)。

珠江流域 评价河长1307公里,其中:南盘江分区1017公里,Ⅰ~Ⅲ类水河长占评价河长的20.4%,劣于Ⅲ类水河长占79.6%(劣Ⅴ类水占76.7%);北盘江分区80公里,均为劣Ⅴ类水;右江分区210公里,均为Ⅲ类水。

红河流域 评价河长1793公里,其中:Ⅰ~Ⅲ类水河长占评价河长的92.5%,劣于Ⅲ类水河长占7.5%(劣Ⅴ类水占6.7%)。

澜沧江流域 评价河长2879公里,其中:Ⅰ~Ⅲ类水河长占评价河长的92.0%,劣于Ⅲ类水河长9.2%(劣Ⅴ类水占5.6%)。

怒江流域 评价河长973公里,Ⅰ~Ⅲ类水河长占评价河长的93.0%,Ⅳ类水河长占7.0%。

伊洛瓦底江流域 评价河长545公里,Ⅰ~Ⅲ类水河长占评价河长的60.6%,劣于Ⅲ类水占39.4%(劣Ⅴ类水占22.0%)。

 

 

评价结果显示,全省水质污染仍以有机污染为主,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总磷为大部分河段和湖库的主要污染物。各水资源分区中,水质状况较差、污染最严重的是南盘江区和北盘江区,劣Ⅴ类河长已超过60%,而且污染物种类也是最多。金沙江石鼓以下区劣Ⅴ类河流的数量最多。

(二)湖泊、水库水质概况

湖泊水质 2003年九大湖泊评价中,泸沽湖水质为Ⅰ类、抚仙湖水质为Ⅱ类、阳宗海及洱海水质为Ⅲ类;滇池外海大部分为Ⅴ类,外海局部、草海为劣Ⅴ类,主要影响指标为总磷、总氮、氨氮;杞麓湖、星云湖、异龙湖、程海劣Ⅴ类,主要影响指标:杞麓湖为总氮,星云湖为总磷、总氮、pH,异龙湖为CODMn、总氮,程海为pH、氟化物。富营养化程度为:泸沽湖贫营养,程海、阳宗海、抚仙湖、洱海中营养,滇池、星云湖、杞麓湖、异龙湖富营养。

水库水质 26座水库监测评价中,4座大型水库,渔洞、松华坝为Ⅲ类,独木水库为Ⅳ类,柴石滩水库为劣Ⅴ类,主要超标项目为总氮。22座中、小型水库,水质为Ⅱ类的有九龙甸、西静河、尹家嘴、丰收、信房、茈碧湖、海西海、洗马河、北庙、勐板河、姐勒;水质为Ⅲ类的有柴河、大河、东风、花山、潇湘、白云、牛坝荒、芒究,水质为Ⅳ类的有毛板桥、博尚、中山。各水库水质的主要影响指标均为总磷、总氮。

(三)集中式供水水源地水质

2003年全省监测评价35个主要供水水源地,其中27个为地表水水源地,8个为地下水水源地。地表水水源地中全年合格的有21个,占75.0%;全年不合格的1个,为昆明五水厂(主要污染物为总磷、总氮、CODMn、BOD5)。仅丰水期不合格的5个(中山水库、博尚水库、毛板桥水库、洱海团山、芒究水库),地下水水源地水质除大理鸡舌箐(粪大肠菌群)为Ⅳ类外,其他水源地保持在Ⅰ~Ⅲ类之间,均满足集中式供水水源地水质要求。

(四)废污水排放量

2003年全省废污水排放量14.9亿立方米。其中,生活污水占25.9%,生产废水中第二产业废水占65.9%,第三产业废水占8.2%。废污水排放量最多的是长江流域,占全省排放量的46.0%;其次为珠江流域,占27.4%;最少的是红河流域,占7.1%。行政分区中,昆明市废污水量排放最多,占全省排放量的34.0%,其次为曲靖,占10.8%,玉溪、红河分别为、9.2%,8.8%,其他地区为0.4%~5.6%之间。

六、水资源利用简析

(一)水资源利用现状

2003年全省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偏少,全省库塘蓄水量比上年同期减少10.4%,全省河道外用水量比上年减少1.6%亿立方米;农业、工业用水量比上年有所减少。

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8.6%,比上年高,但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行政分区中,昆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最高,其次是玉溪市,怒江州最低。

水资源分区中,南盘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最高,怒江最低。

(二)用水指标

2003年全省人均综合用水量334立方米,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用水量577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563立方米,其中,水田693立方米,水浇地286立方米,菜田413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不含火电)用水量197立方米,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不含城镇公共用水量)134升/日·人,农村人均生活用水量(不含牲畜用水量)62升/日·人。

七、重要水事

(一)旱灾

2003年我省由于中高纬环流较为平直,冷空气活动偏弱,全省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明显减少。冬春连旱,高温少雨,2003年年末,全省库塘蓄水量(不含电站水库蓄水量)比上年同期减少10.4%,其中,昆明市、楚雄州、玉溪市、红河州和大理州较上年同期塘蓄水减少量都在6千万立方米以上,旱情是近五年来最为严重的一年。据统计,全省农作物受旱面积达864千公顷;456万人和257万头大牲畜饮水出现困难,损失粮食81万吨,经济作物损失13.36亿元。

(二)洪涝灾害

2003年汛期我省绝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明显偏少,但单点暴雨、大暴雨依旧频繁发生。据全省六大流域153个报汛站资料统计,整个汛期日降水量超过50毫米的有245站次,其中超过100毫米的有11站次。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33站次。

全省16个地、州、市,114个县、市、区,1071个乡(镇),409万人受灾,4个城市受淹,房屋倒塌0.96万间,因灾死亡总人数107人;农作物受灾227千公顷,成灾120千公顷,绝收31千公顷,减收粮食21万吨;损坏小型水库20座,损坏灌溉设施2979处,冲毁坝塘207座,水文测站4个,水电站15座。洪涝灾害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34亿元,其中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2.49亿元。

 

附件:2003年云南省水资源公(完整版)

分享到:
  • 省政府相关网站
  • 全国有关水利网站
  • 省市有关水利网站
  • 云南省有关水利网站
主办单位:云南省水利厅 技术支持:云南网 承办单位:云南省水利厅办公室 滇ICP备18007151号-3 政府网站标识码:5300000024 办公电话:0871-63631975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8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