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背景底
水资源公报列表
左
右
公报检索
检索

2007年云南省水资源公报

来源:水资源处    发布时间:2008-07-16 09:30    浏览次数:

前 言

我国正处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历史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都对新时期水利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总体上看,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和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仍然是现阶段我省的突出问题;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问题,仍然是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党和国家新时期的水利工作方针,不断完善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有效解决水资源问题,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本期《云南省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为云南省水利厅发布的第十二期《公报》。《公报》以水利部《中国水资源公报编制技术大纲(修改试行稿)》要求的内容和技术标准为编制依据,以水文部门的实测数据和水利统计资料及各州(市)报送的供用水资料为基础,并收集统计、气象、农业和城建等部门的有关资料,经汇总和综合分析后编制而成。

综 述

2007年全省年均降水量1293.1毫米,折合降水总量4955亿立方米,比常年偏多1.1%,属平水年。

全省水资源总量2256亿立方米,比常年偏多2.1%。产水模数58.9万立方米/平方千米,人均水资源量4996立方米。全省入境水量1541亿立方米,出境水量3702亿立方米。

2007年全省水利工程年末蓄水总量68.35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0.5%;九大高原湖泊年末容水量288.4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2%。

全省河道外供水量150.0亿立方米,地表水源供水占总供水量的95.1%;地下水源供水占3.6%,其他水源(污水处理回用及雨水利用)供水占1.3%。河道外用水量与供水量持平,其中,生产用水量134.6亿立方米,生活用水量13.65亿立方米,生态环境用水量1.805亿立方米。

全省水力发电用水量1486亿立方米。

全省用水消耗量86.84亿立方米,综合耗水率57.8%。

全省废污水排放量17.22亿立方米(不包括火电厂直流式冷却水排放量)。

2007年全省共评价河长10376.5千米,水库28座、九大高原湖泊及主要供水水源地35处,并增加了水资源三级区的水质评价。水质符合地表水资源质量Ⅰ~Ⅲ类水质标准的河段长、水库、供水水源分别占评价数的67.8%、78.6%和83.3%。

2007年全省水质状况与上年比较,水库略有好转,九大高原湖泊基本持平,河流及水源地略有下降,大部分污染严重的河段水质未得到改善。

2007年云南省水资源公报按照《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水资源三级分区体系划定水资源分区,共17个分区。

本期湖库水质富营养化评价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395~2007。

水资源量

一、降水量

2007年全省年平均降水量1293.1毫米,折合降水总量4955亿立方米,比常年偏多1.1%,比上年偏多15.6%,属平水年。

行政分区中,德宏州年降水量最大,为2201.3毫米;楚雄州最小,为967.6毫米。年降水量与常年比,昭通、西双版纳、曲靖、文山、怒江5个州、市偏少5.6%~14.1%;德宏、大理、楚雄、保山、临沧、玉溪6个州、市偏多6.6%~16.9%,其余州、市与常年持平。

年降水量与上年比,西双版纳州偏少1.6%,德宏州、丽江市偏多54.6%、44.7%,红河、昆明、玉溪、楚雄、大理、保山6个州、市偏多20%~30%,曲靖市、临沧市偏多10%~20%,其余州、市偏多在10%以下。

水资源分区中,伊洛瓦底江年降水量最大,为2331.9毫米;乌江最小,为845.1毫米。年降水量与常年比,怒江上、右江、乌江、南广河、盘龙河、澜沧江上6个分区偏少6.8%~17.1%,元江、伊洛瓦底江、怒江下3个分区比常年略偏多,其余分区与常年持平。

2007年降水量受气候和地形影响,空间分布极不均匀,降水量高值区分布在西部、南部国境线一带,年降水量大于1600毫米;李仙江流域南部年降水量大于3500毫米。低值区分布在北部及东部一带,年降水量600~800毫米,局部地区小于600毫米。全省实测最大降水量(绿春县黄连山站)3843.3毫米,最小降水量(德钦县奔子栏站)464.0毫米,极值比达8倍。

降水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汛期(5~10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4.7%~90.7%,连续最大四个月降水集中在5~8月,占年降水量的52.7%~71.6%,其中,7月、8月降水量分别占年降水量的11.1%~31.5%、12.0%~30.8%;枯期(1~4月、11~12月)降水量仅占年降水量的9.3%~25.3%,其中,1月降水量仅占年降水量的0.4%~3.4%。

6月全省降水量比常年普遍偏少,澜沧江、怒江下游及金沙江河谷一带,比常年偏少73.2%~43.0%,出现了罕见的夏季干旱。维西县塘上站、元谋县小黄瓜园站6月降水量仅占年降水量的3.2%和4.6%,景洪市允景洪站、云县戛旧站、隆阳区道街坝站分别占5.6%、8.0%、8.9%。

二、地表水资源量

2007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2256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588.6毫米,比常年偏多2.1%,比上年偏多31.8%。

行政分区中,德宏州年径流深最大,为1324.7毫米;楚雄州最小,为250.4毫米。年径流深与常年比,文山、曲靖、怒江、昭通4个州、市偏少10.5%~16.8%;丽江、德宏、保山、楚雄、临沧、普洱、大理、玉溪8个州、市偏多7.1%~23.3%;昆明、红河、西双版纳、迪庆4个州、市与常年持平。

年径流深与上年比,德宏州偏多68.9%,临沧、红河、昆明、丽江、玉溪、楚雄、大理、保山8个州、市偏多30%~50%,普洱、文山、迪庆3个州、市偏多20%~30%,其余州、市偏多在10%以下。

水资源分区中,怒江上径流深最大,为1548.9毫米;北盘江最小,为345.6毫米。年径流深与常年比,乌江、北盘江、右江、南广河、盘龙河、澜沧江上6个分区偏少10.5%~23.1%;怒江下、金沙江上、元江、李仙江、澜沧江下5个分区偏多5.6%~11.9%;其余分区与常年持平。

三、地下水资源量

2007年全省地下水资源量794.6亿立方米,与常年持平。地下水径流模数20.7万立方米/平方千米。

行政分区中,德宏州地下水径流模数最大,为51.7万立方米/平方千米;楚雄州最小,为5.7万立方米/平方千米。地下水资源量与常年比,西双版纳、昭通、文山、怒江4个州、市偏少11.6%~20.2%;丽江、保山、德宏、临沧、普洱、大理6个州、市偏多10.2%~23.7%;其余州、市与常年持平。

地下水资源量与上年比,除怒江州、西双版纳州略偏少外,其余州、市均有不同程度偏多。

水资源分区中,伊洛瓦底江地下水径流模数最大,为51.9万立方米/平方千米;右江最小,为10.2万立方米/平方千米。地下水资源量与常年比,怒江上、乌江、南广河、右江、盘龙河、澜沧江上6个分区偏少7.8%~32.6%;怒江下、北盘江、金沙江上、澜沧江下、李仙江5个分区偏多6.9%~15.7%;其余分区与常年持平。

四、水资源总量

2007年全省水资源总量2256亿立方米,比常年增加2.1%,比上年增加31.8%。全省产水模数为58.9万立方米/平方千米,人均水资源量4996立方米。

五、出、入境水量

2007年全省入境水量1541亿立方米,出境水量3702亿立方米,与常年持平。入境水量中,从邻省入境水量1515亿立方米,从邻国入境水量25.79亿立方米。出境水量中,流入邻省1547亿立方米,流入邻国2155亿立方米。

蓄水动态

一、水库蓄水动态

2007年全省水利工程年末蓄水总量68.35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0.5%;其中,大型水库9.844亿立方米,中型水库30.94亿立方米,小型水库及坝塘27.57亿立方米。

毛家村、鲁布革、漫湾、大朝山4座大型电站水库年末蓄水总量16.93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6.1%。

行政分区水库年末蓄水总量与上年同期相比,保山、昆明、德宏3个州、市减少15.2%~29.1%,丽江、红河、昭通、大理、文山5个州、市增加7.9%~35.0%,其余州市与上年持平。

二、湖泊容水量

2007年九大高原湖泊年末容水量288.4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2%,程海、泸沽湖年末容水量与上年同期相同,其余湖泊均有不同程度增加。

供用耗排水量

一、河道外供水量

2007年全省河道外供水量150.0亿立方米,地表水源供水占总供水量的95.1%,地下水源供水占3.6%,其他水源(污水处理回用及雨水利用)供水占1.3%。

地表水源供水量中,蓄水工程供水量占43.3%,引水工程供水量占47.6%,提水工程供水量占8.3%,跨流域调水占0.8%。

跨流域调水1.108亿立方米,其中,从南盘江调入金沙江下0.0250亿立方米,赤水河调入乌江0.0216亿立方米,怒江调入澜沧江0.0159亿立方米,红河调入南盘江0.2002亿立方米,澜沧江调入金沙江下0.8547亿立方米。

地下水源供水量中,浅层水占65.9%,深层水占34.1%。

二、河道外用水量

2007年全省河道外用水量150.0亿立方米,其中,生产用水量134.6亿立方米,生活用水量13.65亿立方米,生态环境用水量1.805亿立方米。

生产用水中,第一产业用水量109.5亿立方米,第二产业用水量23.18亿立方米,第三产业用水量1.922亿立方米。

全省各州、市用水组成结构相差较大,第一产业用水量占有较高比重,占各地用水量的41.5%~88.6%;经济较发达地区,第二产业用水量所占比例相对较高,昆明、玉溪、曲靖、红河4个州、市第二产业用水量占当地用水量的18.1%~38.5%。

三、河道内供用水量

2007年全省水力发电用水量1486亿立方米,漫湾、大朝山电站水力发电用水量分别为288.5亿立方米、328.8亿立方米。

四、用水消耗量

2007年全省用水消耗量86.84亿立方米,生产用水消耗量78.34亿立方米,其中,第一产业用水消耗量71.54亿立方米,第二产业用水消耗量6.324亿立方米,第三产业用水消耗量0.4805亿立方米;居民生活用水消耗量7.446亿立方米;生态环境用水消耗量1.049亿立方米。全省综合耗水率57.8%。

五、重要城市建成区供用水量

2007年对昆明、曲靖、玉溪、昭通、丽江、保山、临沧、普洱、大理、楚雄、蒙自、开远、个旧、宣威14个城市建成区供用水量进行了统计,供水量12.11亿立方米,与用水量持平。供水量以地表水源供水为主,占84.2%;用水量中,工业用水量占48.7%,居民生活用水量占25.5%。

六、废污水排放量

2007年全省废污水排放量17.22亿立方米(不包括火电厂直流式冷却水排放量),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3.967亿立方米,占总排放量的23.0%;第二产业废水排放量12.10亿立方米,占70.3%;第三产业废污水排放量1.153亿立方米,占6.7%。

水资源质量

一、河流水质

2007年全省监测评价河流72条,河段总长10376.5千米。符合地表水Ⅰ~Ⅲ类水质标准的河长7029.0千米,占评价总河长的67.8%;Ⅳ类水质的河长1069.2千米,占10.3%;Ⅴ类水质的河长491.0千米,占4.7%;劣于Ⅴ类水质的河长1787.3千米,占17.2%。

枯水期水质相对于丰水期稍好。符合地表水Ⅰ~Ⅲ类水质标准的河长占评价总河长的71.3%,比丰水期多14.9个百分点;Ⅳ类和Ⅴ类水质河长分别占9.1%、4.2%,比丰水期少7.3个百分点和9.2个百分点;劣于Ⅴ类水质的河长占15.5%,比丰水期多1.6个百分点。

长江流域 评价河长2460.0千米。金沙江上评价河长20.0千米,水质均符合地表水Ⅱ类标准;金沙江下评价河长2440.0千米,水质符合地表水Ⅰ~Ⅲ类标准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60.2%,Ⅳ类的占14.2%,Ⅴ类~劣Ⅴ类的占25.6%。

珠江流域 评价河长1445.1千米。南盘江1155.1千米,水质符合地表水Ⅰ~Ⅲ类标准的河长占评价河长的45.1%,Ⅳ类的占0.6%,Ⅴ类~劣Ⅴ类的占54.3%;北盘江评价河长80.0千米,水质均劣于Ⅴ类;右江区评价河长210.0千米,水质均为Ⅱ类。

红河流域 评价河长1954.8千米,水质符合地表水Ⅰ~Ⅲ类标准的河长占评价河长的77.7%,Ⅳ类的占11.8%,Ⅴ类~劣Ⅴ类的占10.5%。

澜沧江流域 评价河长2932.3千米,水质符合地表水Ⅰ~Ⅲ类标准的河长占评价河长的84.0%,Ⅳ类的占1.0%,Ⅴ类~劣Ⅴ类的占15.0%。

怒江流域 评价河长973.0千米,水质符合地表水Ⅰ~Ⅲ类标准的河长占评价河长的63.5%,Ⅳ类的占20.1%,Ⅴ类~劣Ⅴ类的占16.4%。

伊洛瓦底江流域 评价河长611.3千米,水质符合地表水Ⅰ~Ⅲ类标准的河长占评价河长的88.3%,Ⅳ类的占11.7%。

各流域按符合地表水Ⅰ~Ⅲ类标准河长比例大小排序如下:伊洛瓦底江、澜沧江、红河、怒江、长江、珠江。

评价结果显示,全省水质污染仍以有机污染为主,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总磷为大部分河段的主要污染物。各水资源分区中水质状况较差,污染相对严重的仍然是珠江流域的北盘江和南盘江。

二、水功能区达标分析

2007年全省监测评价水功能区155个,按水功能区水质管理目标(2020年)评价,参评水功能区总体达标率为36.8%;保护区、保留区、缓冲区、开发利用区达标率分别为43.3%、61.0%、80.0%和25.3%。

长江流域评价水功能区55个,水质管理目标达标率为40.0%;珠江流域评价37个,达标率10.8%;红河、澜沧江、怒江、伊落瓦底江流域评价数分别为14个、29个、7个和13个,达标率分别为57.1%、44.8%、42.3%和69.2%。

三、湖泊、水库水质概况

九大高原湖泊 水质泸沽湖水质为Ⅰ类,处于贫营养状况;抚仙湖大部分为Ⅰ类、局部为Ⅱ类,中营养;阳宗海、洱海为Ⅲ类,中营养;星云湖为Ⅴ类,中营养;程海劣于Ⅴ类,轻度富营养;滇池、杞麓湖、异龙湖劣于Ⅴ类,中度富营养。滇池主要影响指标为总磷、总氮、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杞麓湖为总磷、总氮、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程海为pH、氟化物;异龙湖、星云湖为总磷、总氮、高锰酸盐指数。

水库水质 参加评价的水库28座。其中5座评价为Ⅳ类,1座为劣Ⅴ类,其余均符合Ⅰ~Ⅲ类水质标准。

28座水库中6座为轻度富营养,其他22座水库均为中营养。

四、集中式供水水源地水质

2007年全省监测评价35处主要供水水源地,其中地表水水源地27个,地下水水源地8个。地表水水源地中综合评价合格的有22个,占81.5%;不合格的有松华坝、大河、柴河、独木、博尚水库等5个水源地,其中昆明松华坝、大河、柴河水库除总氮为Ⅳ类外,其他评价因子均达地表水Ⅲ类标准;独木水库主要污染物为锰,博尚水库主要污染物为总磷。地下水水源地水质均满足集中式供水水源地水质要求。

水资源利用简析

一、水资源利用现状

2007年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6.8%。行政分区中,曲靖、大理、楚雄、玉溪、昆明5个州、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在10.7%~32.7%之间,其余州、市均低于10%。水资源分区中,南盘江、金沙江下2个分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分别为17.3%和13.5%,其余分区均低于10%。

二、用水指标

2007年全省人均综合用水量333立方米,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用水量313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值、不含火电)用水量115立方米,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131升/日,农村人均生活用水量68升/日。

重要水事

一、旱灾

2007年大部分地区的年降水在分布时间上极为不均,旱涝交替,出现了较重的春旱和夏旱。

春季干旱 2007年2月下旬~3月底,全省无明显降水天气过程,省内大部分地区降水特少,全省平均降水量仅5.5毫米,比历年同期偏少85%,为1951年以来同期最少年;气温偏高到特高,24个县(市)平均气温破(平)历史同期最高记录。3月底全省旱情最为严重,干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77%,全省240.5万人、140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作物受旱面积550千公顷,缺水缺墒面积287千公顷。

夏季干旱 2007年5月下旬至7月上旬,全省降水较少、气温异常偏高,全省的平均降水量为206毫米,为历史同期的第二个降水最少年;受降水偏少及上游来水偏少的影响,大部分河道来水量与多年同期比较严重偏少。省内有37个县(市)出现了夏季干旱,其中弥渡、巍山达到严重干旱;新平、维西、洱源、云龙、祥云、隆阳区为中度干旱,旱情主要分布在大理、昭通、曲靖、玉溪、保山等地区。

二、洪涝灾害

2007年全省雨季开始偏早,主汛期单点暴雨偏多,秋季连阴雨严重,降水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全省183个报汛站共发生大暴雨23站次,暴雨349站次,大雨1317站次。汛期全省六大流域均出现超警戒(保证)洪水,水文测站87站次洪水超警戒水位、19站次超保证水位。7月20日怒江流域南汀河姑老河水文站发生建站49年来第一高水位、第二大流量洪水;8月3日长江流域牛栏江七星桥水文站发生建站以来第三高水位、第五大流量洪水;8月3日珠江流域南盘江干流小龙潭水文站发生建站以来第四高水位、第四大流量洪水;8月4日珠江流域发蒙水文站发生建站以来第二高水位、第三大流量洪水;8月25日长江流域白水江牛街水文站发生1958年建站以来最大洪水。

大江大河洪水和中小河流暴雨洪水给各地带来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损失。据统计,2007全省16个州(市)、127县(市、区)631万人遭受洪涝灾害,8个城市受淹,因灾死亡173人,房屋倒塌3.05万间;农作物受灾354千公顷、成灾207.3千公顷、绝收75.9千公顷,减收粮食49.5万吨;损坏水库64座、堤防2314处1016公里、护岸798处,冲毁塘坝96座,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0.9亿元。

 

附件:2007年云南省水资源公报(完整版)

分享到:
  • 省政府相关网站
  • 全国有关水利网站
  • 省市有关水利网站
  • 云南省有关水利网站
主办单位:云南省水利厅 技术支持:云南网 承办单位:云南省水利厅办公室 滇ICP备18007151号-3 政府网站标识码:5300000024 办公电话:0871-63631975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810号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