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界别: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快灌区建设打造“新时代元阳梯田”的提案》(第13020697号)交我们办理,综合红河州人民政府、省发展改革委、省农业农村厅会办单位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统筹谋划,强化顶层设计
按照水利部、农业农村部的要求,省水利厅牵头,组织省农业农村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省财政厅共同完成《云南省农田灌溉发展规划》报水利部,初步规划新建大型灌区38件,续建大型灌区12件,新建中型灌区92件,续建中型灌区184件,总投资4240亿元。预计到2035年规划实施完成后,全省可新增灌溉面积1501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206万亩,全省总灌溉面积将达到4685万亩、耕地灌溉率达到59.6%。
二、加力提速,推进灌区建设
一是加快推进新建大型灌区建设。“十四五”期间,全省累计开工耿马、弥泸、石屏、保山坝、腾冲5处新建大型灌区,总设计灌溉面积264.97万亩,总投资137.57亿元。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71.59亿元,占投资计划的52.04%,预计2025年完成建设任务。
二是持续推进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十四五”期间,全省共有曲靖、宾川、蜻蛉河3处大型灌区列入国家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计划,总设计灌溉面积154.59万亩,总投资10.55亿元。截至目前,累计完成投资6.20亿元,占投资计划的58.77%,计划2025年完成改造任务。
三是持续推进中小型灌区建设与改造。2021年以来,全省累计实施完成晋城等24个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总投资13亿元,设计灌溉面积123.77万亩;启动实施总投资22亿元的27个中小型灌区建设与改造,设计灌溉面积156.95万亩,预计2024年内完成建设任务。
四是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21年以来,全省共计下达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1336万亩(新建1226万亩,改造提升110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14万亩。后续省农业农村厅将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需求,积极指导在建项目的建设内容与投资任务,利用政策性金融资金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质量提升,探索典型案例推广应用。
五是积极推进“百县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设。统筹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土地整治和烟草水利工程等建设,完善渠系、管系和量测水设施,细化计量单元,实现用水精准计量。督促指导全省每个县(市、区)2024年内至少新增建成万亩以上的高效节水灌溉面积。
三、抢抓机遇,谋划项目前期
一是全力推进新建大型灌区前期工作。紧抓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推进农田灌溉发展规划等契机,超前谋划项目前期工作。目前,正全力推进列入国家规划内总投资273亿元的潞江坝、大勐统河、瑞丽江、西双版纳4个新建大型灌区前期工作,目前4件项目可研报告均已审查,力争年内开工建设,设计灌溉面积377万亩。同时,有序推进总投资1193亿元的宣威、新元、会泽等27个新建大型灌区前期工作。
二是认真做好大中型灌区项目储备。根据做好水利领域储备项目报送工作通知的要求,积极推进列入规划中29个新建大型灌区、12个大型灌区现代化改造和185个(较规划有新增)新建中型灌区项目前期工作,尽可能争取将项目纳入国家储备,早日立项实施。
三是精心组织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申报。按照水利部《关于做好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前期工作的通知》要求,正在抓紧指导督促州(市)做好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申报,6月底前可向水利部报送一大批条件成熟、效益较好的项目,加快补齐中小型灌区工程短板,着力提升粮食安全水利基础。
四、持续发力,深化水价改革
一是全面复制推广“六大机制”。按照“先建机制、后建工程”原则,大胆探索、积极创新,不断总结完善经验,全面复制推广云南农田水利改革创立的初始水权分配、合理的水价形成、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群众全程参与、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工程管养护等“六项机制”,系统推进改革,确保灌区项目工程与机制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落地。
二是推动已建项目改革机制的植入。在社会资本投入已建成运营的高效节水项目,如昭通的苹果、通海的蔬菜、红河的蔬菜和水果等项目区,全面推进“六项机制”植入,做好初始水权的分配(颁发水权证),理清政府投资(骨干工程、水源工程)和社会投资结构,做好水价分摊和投资效益分析,推动机制尽快落地。
三是着力推动水权交易。严格落实用水定额管理要求,科学测算用水总量,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强化水权分配,做好水权交易,督促指导各州(市)积极推进水权改革,2024年每个州(市)完成2单以上水权交易,重点在大中型灌区、九湖流域引调水工程及用水大户中开展交易。同时,做好纳入2024年度全国第一批农业用水权改革试点的楚雄州元谋县、大理州宾川县2个县试点改革工作。
五、两手发力,保障资金落实
一是积极争取财政性资金投入。在做好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农田灌溉发展规划项目储备基础上,加快灌区项目实施要素保障等工作,积极争取中央、省级预算资金投入,加力推进灌区顺利建设。
二是用好政策强化建设资金保障。统筹督促地方申报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协调争取省、州(市)、县级财政投入、地方政府各类专债倾斜安排用于水利,多渠道落实灌区建设资金。
三是“两手发力”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依托持续深化水价改革,以建立“准许成本+合理盈利”水价机制为基础,落实水价标准和收费制度,建立合理回报机制,增强水利项目的收益,强化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创新水利投融资机制。通过“水利+”“政府+”“全域全要素资源整合”包装水利项目,整合各类资源和力量推进水利项目招商,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两手发力”作用,扩大水利建设投融资路径,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和运营。
六、深入挖掘,激活文化传承
一是充分吸收和发扬民族水文化。紧扣元阳梯田哈尼人以水为灵魂,依水而居、以水兴田、人水和谐的水文化内涵,充分吸收和发扬民族文化传承,强化“赶沟人”“木刻分水”等民间用水管理模式研究,将之借鉴应用于灌区建设发展,保障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的良性管理与运行。
二是坚持文旅融合发展。依托“世界文化遗产、千年哈尼梯田”靓丽名片,以农业为基础、文化为内核、旅游为载体构建“活水”传承,深耕旅游资源、深挖哈尼梯田稻作文化,不断丰富梯田景区业态,助推农文旅融合发展,深入打造灌区建设中的元阳梯田与文旅融合发展新态势。
三是全力做好哈尼梯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申报工作。组织红河州编制完成《红河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规划(2023—2035年)》,印发《云南省水利厅关于加快推进水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编制了《红河哈尼梯田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工作方案》,组织开展哈尼梯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申报书编制,全力做好元阳梯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申报工作。
下一步,我们将加强云南灌区建设调查研究,做好“元阳梯田”灌排体系基因密码解构,充分吸收元阳梯田“山水共生、和谐相映”的民族水文化发展经验和智慧,推动灌区建设和水文化的高质量传承与发展,因地制宜打造“旱能灌、涝能排、机能耕、车能运”的“新时代元阳梯田”。
感谢你们长期以来对我省水利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一如既往关心、支持水利工作。
云南省水利厅
2024年6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