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斌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深入推进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的提案》(第104号)交由省水利厅主办,省生态环境厅、省教育厅、省林草局会办。省水利厅结合职能职责认真研究,并综合省生态环境厅、省教育厅、省林草局会办意见,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全省始终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深入推进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作为推进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推进全省河湖实现“全域联治”。特别是2022年以来,在旱情持续加重的情况下,省委书记王宁、省长王予波带头落实河湖长责任,省级部门主动担当履责,涉湖州(市)扛实保护治理主体责任,全省上下“一盘棋”久久为功,坚决打好打赢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攻坚战,系统治湖、科学治湖、依法治湖、全民治湖取得明显成效。
一、关于“坚持系统治湖,从‘一湖之治’向‘系统之治’转变”的建议
一是划“两线”管“三区”。为破解“环湖造城”“贴线开发”困局,实现从“与湖争地”向“还湖于民”的彻底转变,2021年,省河长办牵头省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和涉湖州(市),充分结合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条例修订工作,科学划定九大高原湖泊湖滨生态红线和湖泊生态黄线。目前,九大高原湖泊“两线”物理标识全部落地,有效避免环湖无序开发,真正实现“人退湖进、还湖于民”,为九大高原湖泊流域绿色高质量发展留足空间。九大高原湖泊生态保护核心区共165.8平方公里,是原一级保护区面积的2.8倍,其中,洱海生态保护核心区面积为259.20平方公里,与原一级保护区面积相等。二是实施“三治一改善”三年行动。按照治污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垃圾、改善湖泊水生态“三治一改善”工作思路,聚焦减少入湖污染负荷这一关键,省、州(市)、县协调联动,扎实推进九大高原湖泊“三治一改善”三年行动(共224个项目,总投资398.80亿元),2023年已完成投资204.84亿元。三是抓实流域面山治理。坚持把九大高原湖泊流域面山保护修复作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系统工作的重点,结合绿美云南建设,2023年以来统筹安排九大高原湖泊流域林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资金2.26亿元,支持开展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复、封山育林等建设,完成营造林90.2万亩,安排草原生态修复项目任务1.4万亩,有害生物防治建设任务11.9万亩,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科学确定绿化方式,人工修复与自然恢复相结合,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封则封,不断推进九大高原湖泊流域林草生态保护修复。四是抓实湿地保护恢复。结合九大高原湖泊“两线”“三区”划定成果,省级有关部门编制印发《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三区”湿地建设管理指导意见》《九大高原湖泊生态保护核心区湿地修复植物名录(2022)》《九大高原湖泊生态保护核心区物种负面清单(2022年)》和九大高原湖泊各流域林草生态保护与修复方案,强化规范性、实用性指导,科学保护修复湿地。2023年争取中央资金509万元,用于实施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系统推进水系连通、湿地植物种植、鸟类栖息地修复等多项措施落实。洱海于2023年晋升为国家重要湿地。
二、关于“加强坚持科学治湖,强化理论科技人才支撑”的建议
一是强化理论支撑。组建高原湖泊研究院,指导九大高原湖泊分别组建科研中心。成功申报中国工程院—云南省人民政府2023年院地合作重点项目“深水型高原湖泊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战略研究”。成功举办云南高原湖泊保护治理高端论坛。成立抚仙湖等高原湖泊部省联合工作组进驻澄江市。目前,九大高原湖泊研究中心均已成立,部分湖泊还成立了院士工作站或建立科研基地,如,滇池成立“云南(昆明)刘永定院士工作站”、洱海成立“古生村科技小院”、玉溪三湖建立“玉溪市湖泊联合研究中心”、异龙湖建立“高原湖泊研究院异龙湖研究基地”。二是强化高校科技创新助力。在高原湖泊保护领域,支持全省高校立项建设云南省教育厅科技创新团队2个(玉溪师范学院云南省高校高原湖泊流域农业结构调整与面源污染治理科技创新团队、昆明学院云南省教育厅云南高原湖泊—北美五大湖国际联合科技创新团队)、重点实验室1个(玉溪师范学院云南省教育厅高原深水湖泊典型新污染物环境行为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1个(云南大学云南省高校湖泊修复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1个(昆明学院高原湖泊生态与环境健康协同创新中心)。近3年,支持全省高校在高原湖泊保护领域立项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4项。后续,省教育厅将持续利用好教育部直属高校定点帮扶的智力优势深化科研攻关,支持我省高校和教育部直属高校联合组建科研平台和团队,开展高原湖泊保护治理方面的研究。同时,以西南联合研究生院科技专项为抓手,聚焦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三是强化数字赋能。实现“电子湖长”全天候在岗实时监督,在九大高原湖泊重点出入水口、水文监测站、人员活动密集区等重点区域设置监控点200个,并将数据接入云南省智慧水利云平台,与各河湖管理单位共享,构建了全天候信息采集自动化、传输网络化、分析智能化的视频监控体系。建立九大高原湖泊智慧湖泊平台,实现湖泊管理保护治理信息化管理,实时管控保护治理情况。其中,数字洱海监管服务平台整合搭建了覆盖洱海全流域“天空地”一体化智能感知网,构建了水环境大数据和机理模型体系,建设了洱海云数据中心和协同管理预警中心,实现数字技术与日常工作的深度融合,为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打造智慧湖泊示范样板。
三、关于“加强坚持依法治湖,用良法善治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议
一是加快构建“9+1”法律体系。按照王予波省长“入湖河道单独立法,形成‘9+1’法律体系”的要求,目前,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条例新一轮修订已全面完成,九大高原湖泊入湖河道保护条例已完成公开征求意见、专家论证及风险评估、立法听证等所有前置工作,并向省人民政府正式报送草案(送审稿)。二是加强涉水旅游项目管理。以省总河长令第10号印发《2024年云南省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要点》,明确“强化旅游业污染防治。加快完善各类旅游景区的污水、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有效防治旅游污染问题。”原则上,在推荐重大文旅项目工作中,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遴选首要条件,对可能存在生态保护、过度地产化问题的项目一律不予支持。措施上,推进苍洱、环滇池、抚仙湖等世界级度假区规划建设,推动泸沽湖景区创建5A级景区,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补齐标识标牌,推进湖泊流域旅游转型发展。三是深入开展专项执法行动。省水利厅联合省高院、省检察院、省公安厅、省司法厅开展全省河湖安全保护专项执法行动,全面夯实水安全保障。截至2023年底,全省共排查河湖管理、水资源、水土保持、水文等领域问题线索340件,立案查处各类案件120件。同时,不断健全协作机制,推进联合执法常态化,全省目前已建立协作机制119个,其中,刑事司法衔接机制12个、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30个、跨区域联动机制11个、跨部门联合机制66个。
四、关于“加强坚持全民治湖,发挥群众在湖泊保护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的建议
一是全省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建立了市民河长、企业河长等社会共治机制,如,昆明市聘任“市民河长”,文山州以法律形式增设“企业河长”。大理等州(市)先后建立了河湖长制义务监督员制度,义务监督员包括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程师、村组干部、大学生村官、学生志愿者、离退休老干部、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等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目前,以河湖长制为抓手,社会合力治水的格局已初步建立,后续,您关于“组建湖泊保护与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会”的建议,我们将会适时推进。二是省教育厅、省河长办联合组织全省广大师生开展爱河护河行动,推动河湖保护管理教育进教材、进校园、进课堂,发挥小手拉大手作用,把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向家庭延伸、向社会延伸,营造“以师生带动家庭,以学校带动社会”的全社会关爱河湖浓厚氛围。三是多形式开展宣传活动,积极组织开展“守护幸福河湖”短视频征集、幸福河湖典型案例、寻找“最美家乡河”等活动。各地立足本土特色,弘扬传统文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群众自觉加入河湖保护治理工作。如,昆明市把滇池治理保护融入进花灯歌舞,在滇池保护治理宣传月组织艺术团开展巡演活动,将滇池治理保护作为昆明文艺周节目的重点内容。大理州发布《绿水青山万年长白州河长来帮忙》《大理州河长巡河指南》动漫宣传片,助力河湖保护治理。四是强化党建引领,在全省广泛开展“党建+河湖长制”活动,培育基层“党建+河湖长制”示范点,加强“党员河长”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河湖保护治理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全民治水。
五、关于“设立‘湖泊保护日’”的建议
党中央、国务院对于设立节日有严格规定,《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节日、纪念日、活动日设立程序的通知》(厅字〔2001〕16号)强调,“确有必要设立地方性或者行业性节日、纪念日、活动日的,分别由有关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提出意见,报国务院批准”。
九大高原湖泊是镶嵌在云岭大地的明珠,九大高原湖泊流域对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是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设立“湖泊保护日”,对增强和促进公众对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工作的关注和参与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战略意义。我们十分支持该提议,下一步,我们将协同有关部门做好可行性研究,积极推动有关工作。
非常感谢您对我省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工作的关心、帮助,希望今后能继续得到您的关注和支持,并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
云南省水利厅
2024年6月7日